关于郑和的问题
洪武十四年(1381),大将傅友德、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,远征云南,明军势如破竹,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,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。战后,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,被带回宫中。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——阉割。而年仅11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。
郑和确实是一个太监。郑和具体生平相关史书记载得并不详尽,只知他有可能是因为明平云南之战而遭遇俘虏,最后被发配至宫中当了太监。起初郑和是在南京皇宫当差,一年之后被调派至北平燕王府邸当差。也是在这一年,郑和与朱棣开始产生交集。
郑和原名马三宝,回族人,后入宫做了宦官,明成祖赐姓郑 。2:1405年7月11日(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) 34岁 奉成祖命,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,经太仓出海,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,永乐五年九月初二(1407年10月2日)回国。
规模上看: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远大于哥伦布远航,目的上看:郑和下西洋目的在于扬国威,政治外交为主;而哥伦布远航目的在于得到黄金,经济利益为诱导。
一是郑和的船更大。是长度达到50米的楼船。这已经代表了当时世界造船业的最高水平。因此相比哥伦布船队的逼仄拥挤,郑和的水手的环境更加宽敞和舒适。不要小看了生活环境的空间差距。往往更拥挤的地方更容易变得脏乱差。
郑和是太监,所以下系洋造船花的钱是国库拿出来的,赚的钱放进内库,也就是皇帝自己的腰包!这才是文官集团为什么要废止下西洋,为什么要烧毁宝船图纸的原因,因为文官集团捞不到任何好处。郑和下西洋,破坏了沿海世家大族的走私利益的垄断地位,最后动用了政治关系用党争把计划取消。
郑和的资料
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原名:马三宝。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,明朝军队进攻云南。马三保10岁,被掳入明营,被阉割成太监,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。在靖难之变中,马三保在河北郑州(在今河北任丘北,非河南郑州)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。
郑和(1371年 - 1433年),原名马三宝,回族人,中国明代航海家、外交家、太监。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。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他在航海、外交、军事、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。
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人。郑和(1371年 - 1433年 ), 回族,本姓马,世称“三保太监”,云南昆阳州(今晋宁昆阳街道)人。中国明朝太监,航海家、外交家。郑和早年经历不详,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,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,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。
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资料
1、郑和的远航历程富有传奇色彩,其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和目的地令人瞩目。首次远航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(1405年7月11日)从南京龙江港出发,穿越太仓,历经两年多后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(1407年10月2日)返回,约有27800人参与其中。
2、郑和七下西洋分别在:【第一次下西洋】永乐四年(一四0六年)六月,郑和第一次下西洋,顺风南下,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。爪哇古名阇婆,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,为南洋要冲,人口稠密,物产丰富,商业发达。【第二次下西洋】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。
3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,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(1405年),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(1433年),共计七次。这场远航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,同时也用于寻找失踪的建文帝。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,船只数量众多,且船只设计先进,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。
4、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(1430年)明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,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,随行有太监王景弘、李兴、朱良、杨真,右少保洪保等人。
5、郑和下西洋 【简介】1405年7月11日(明永乐三年)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、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,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,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、东非的友好关系。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,一直到1433年(明宣德8年),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。
6、第一次下西洋[编辑]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(1405年7月11日)明成祖命正使郑和,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,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,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,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,先到占城(今越南中南部地区),后向爪哇方向南航,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,进行贸易。